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学》2024年第3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4






点击图片订购《历史学》





摘 要





世界文明史视域下的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

刘庆柱 尚元昕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这一“突出特色”包括五个方面,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文物、文献等印证了上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相对世界文明史上的其他文明特征而言的。对比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世界文明史上其他国家的文明史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建”,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关 键 词】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作者简介】刘庆柱,男,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 10073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德国考古研究院外籍院士;尚元昕,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河南 郑州 45000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

【原文出处】《中州学刊》(郑州),2023.12.124~129



建设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二)


先秦考古实证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韩建业

【作者简介】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23.5.4~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亚视野下的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究”(18ZDA172)、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重大课题“早期中国文明起源的区域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华文明何以保持连续性

方志远 汪红亮

【作者简介】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汪红亮,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23.5.15~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明代卷》阶段性成果。


文质之辨与历史哲学

——对历史主义的一个回应

吴  飞

【摘   要】西方历史主义是普遍历史的去目的论化,而普遍历史又来自基督教救赎历史。由于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传统,历史主义只会愈演愈烈,其所带来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很难得到纠正。中国的历史传统不像西方那样来自一神教的线性史观,而是来自始终尊重自然的巫史传统。孔子通过对巫史传统的改造,通过《春秋》确立了文质彬彬的历史写作原则,并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历史演进的讨论,确立了文质循环的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哲学一方面承认在知识积累和文明发展上的进化,另一方面并未在这种进化上面附加目的论,而是确立了文质损益循环的模式。公羊学和司马迁的历史写作通过对文质关系更深入的辩证理解,阐发了自然性命之质与文明建构之间的历史演进模式。文明发展始终应以自然性命为目的,并从中获得其价值与意义。这或许可以纠正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西方历史主义。

【关 键 词】历史主义;历史哲学;巫史传统;文质论

【作者简介】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开放时代》(广州),2023.6.37~53


视野、视角与方法:

全球地方史的三种治史路径

王  静

【摘   要】全球史作为一种建构世界历史的新方法,在改变传统世界史叙事方式的同时,也常因流于宏阔,忽视具体实证,引发学界诸多批评。全球地方史借助地方的全球史视野、全球化入口的空间转向和全球微观史等研究方法,着眼于“地方”实证经验,通过构建地方特殊性与全球整体性的因果联系,重新思考全球历史的“联系”“互动”本质,丰富了全球史观。全球地方史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体现了微观与宏观、个案与理论的有机统一。

【关 键 词】全球史;地方史;联系;唯物史观

【作者简介】王静,历史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州),2023.11.123~133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近代天津城市发展中的全球地方实践研究(1860-1949)”(TJZL22-003)。


吕思勉论史三题

张耕华

【摘   要】文明民族见陵于野蛮民族、官僚与官僚政治、历代的武力不振与兵制的关系,这是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文明民族何以见陵于野蛮民族?这是史学大家吕思勉最关切且经常思考的问题,他“反复史事而深思其故”,认为这是文明民族的社会出现了“病态”,其病根一是由于政治的败坏,二是由于民族武德的衰颓。针对这两个病根,吕思勉分别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前者,当行督责之术与地方自治;对于后者,唯有豫兵于民和藏械于民间。这种“反复史事而深思其故”的治学方式,全是为了给国民而不是给君主帝王提供“有资于治道”的历史启示,这实在是吕氏治史的根本目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吕氏的史学实践为传统的“经世致用”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关 键 词】吕思勉;论史三问题;文明民族;官僚政治;武力不振

【作者简介】张耕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认识论、中国当代史学研究(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32~440


陈寅恪与

近代“新宋学”之建立

张  凯

【摘   要】近代学术,经史嬗变。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派学人群趋编纂宋史,陈寅恪对宋代学术推崇备至,倡导建立“新宋学”复兴民族文化。在历史语境中梳理陈寅恪的学术渊源与问题意识,结合“新发现”陈寅恪关于“李翱思想起源”的课程笔记,既可展现民国“宋学”与宋史研究的复杂旨趣,更能获悉陈寅恪贯通“史事”与“义理”的尝试,深入认识陈寅恪宋学与宋史观念的演化及其实践。以此为基础,揭示陈寅恪提倡建立“新宋学”的旨趣与机制,为时下超越分科与专题的学术研究方式提供有效参考。

【关 键 词】陈寅恪;新宋学;近代学术

【作者简介】张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马一浮书院(杭州 310058)。

【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23.6.67~7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学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转承研究”(19BZS082)。


吴于廑的大历史观

蒋  焰

【摘   要】吴于廑是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其所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的兴起”。其史学创见和相关世界史理论的思考和研究透露出一种大历史观,即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宏大理论指导下,立足于中国和世界变化发展的大背景,在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前提下,真正从纵深、宽广的大视角观察世界历史全局,通过交叉、比较、综合等研究方法,抓住世界历史发展的核心和主流,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最终关照现实与未来发展大势。这一大历史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得益于其个人的生平经历和学术积累,并体现在其对世界历史理论体系的思考和构建、对影响世界历史形成诸大历史运动的探讨以及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考察等平生治学中。它在形成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和独特的学术传统、创立中国特色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关 键 词】吴于廑;世界历史;大历史观

【作者简介】蒋焰,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68~7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SS044)。


霍布斯鲍姆对历史唯物主义

史学方法论的探索

冯  潇

【摘   要】霍布斯鲍姆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成员一道,总结出一套以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和阶级斗争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但在关于方法论的具体理解上,他与E.P.汤普森存在一定差别。同时,霍布斯鲍姆与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基于共同的研究旨趣,试图打破“独断的结构”,扩大历史学研究的视野,突出普通人民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推进20世纪史学研究方法的现代性转向。在此基础上,霍布斯鲍姆回应现实需要,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运用于世界近现代史的重新建构之中,通过史学作品的大众化传播,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刻板模式,令读者能够广泛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他较好地处理了政治立场与学术立场之间的关系,发掘并践行了具体的、可传播的历史唯物主义史学研究方法,重视学术研究的大众化普及,由此奠定了他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并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历史唯物主义史学方法论;阶级斗争分析方法;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史学现代性

【作者简介】冯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南京 210004)。

【原文出处】《学海》(南京),2023.6.201~21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